海龜保護歷史


德島縣美波町日和佐
1950年
日和佐中學開始保護研究

1957年
海龜護理工作從日和佐中學轉移到日和佐町
沿著大濱沙灘設置海堤

1958年
日和佐大濱沙灘被指定為縣立天然紀念物

1960年
町水族館落成
日和佐中學榮獲讀賣新聞日本學生科學獎

1961年
舉辦第1屆海龜節

1964年
興建海龜莊賓館

1967年
日和佐大濱沙灘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
保護監察員制度啟動

1968年
日和佐中學海龜研究班出版《赤蠵龜生態學》一書

1973年
開始實施各種海龜保護法規

1980年
日和佐水族館關閉

1985年
日和佐海龜博物館開館

1988年
日和佐舉辦1988年國際海龜研討會

1990年
海龜故鄉峰會召開
增設繁殖池和水箱

1994年
第5屆日本海龜大會(現日本海龜研討會)在日和佐召開

1995年
日和佐町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1997年
大濱沙灘入選為日本百大海灘之一
開始貼標識並觀察海龜孵化率

1998年
日和佐海龜博物館翻新後重新開放

2006年
日和佐町與由岐町合併成美波町

2009年
日本電視台(NHK)播出以美波町為背景舞台的電視劇《Wel-Kame》

2010年
世界上最老的人工飼養赤蠵龜,年齡達60歲,被命名為濱太郎

2013年
邀請專家確認大濱沙灘週邊光環境改善的必要性

2014年
出於保護考慮,取消放生海龜寶寶的活動

2015年
實施區域光害防治措施
在縣政府的協助下開發了對海龜影響較小的LED

2020年
海龜莊賓館關閉

2023年
日和佐海龜博物館因翻新工程臨時關閉

2025年
日和佐海龜博物館翻新後重新開放


日本
1954年
蒲生田小學開始保護研究活動

1959年
蒲生田海岸被指定為德島縣天然紀念物

1964年
南部町千里之濱被指定為和歌山縣天然紀念物

1965年
室戶市元海岸被指定為市立天然紀念物

1972年
御前崎小學開始保護研究活動

1973年
宮崎野生動物研究會開始保護研究活動

1975年
宮崎海灘被指定為宮崎市天然紀念物

1978年
屋久島永田田舍海灘保護監督員制度開始

1979年
小笠原海洋中心開始保護研究活動

1980年
御前崎沙灘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
宮崎海灘被指定為宮崎縣天然紀念物

1981年
南部海龜研究會開始保護研究活動

1985年
屋久島海龜研究會開始保護研究活動

1987年
從沖繩釋放的赤蠵龜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被重新捕獲

1988年
鹿兒島縣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紀寶町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1990年
日本海龜協會成立
濱松海灘被指定為濱松市天然紀念物

1990年
在鹿兒島召開第1屆日本海龜大會(現為日本海龜研討會)(此後每年舉辦)

1992年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保護法》生效
串本海中公園成功繁殖赤蠵龜

1994年
全面禁止進口玳瑁殼

1995年
從墨西哥放歸的赤蠵龜在德島縣阿南市沿岸被重新捕獲

1996年
日南市風田-平山海岸和梅濱海灘被指定為市立天然紀念物
延岡市長濱海灘指定為市立天然紀念物

1997年
南伊豆町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2002年
津屋崎町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2002年
開始對室戶岬附近的定置網捕獲海龜個體進行保護研究

2003年
日向市小倉濱海灘及金濱海灘被指定為市立天然紀念物

2004年
高知縣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2005年
屋久島永田海灘被拉姆薩爾公約登錄為國際重要濕地

2007年
阿南市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夷隅市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2013年
日本水產廳的海龜混獲預防計畫擴大到包括沿海定置網

2014年
一宮市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更多的海龜蛋被野生動物吃了

2018年
第38屆國際海龜研討會在神戶市舉行

2018年
南部町制定海龜保護條例


國際
1955年
在哥斯大黎加托爾圖格羅開始研究活動

1966年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海龜專家小組成立

1972年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

1973年
華盛頓公約(CITES)通過
美國制定《瀕危物種法》

1978年
美國和墨西哥開始培育肯氏龜

1980年
舉辦第1屆國際海龜研討會(此後每年舉行)

1983年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檢測到光害

1989年
美國要求在拖蝦網上安裝海龜(排除裝置)脫逃器

1992年
聯合國通過禁止在公海使用流網的決議

1995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

1996年
美國佛羅里達州海灘燈光控制活動擴大

1999年
《海龜保護研究與管理技術》出版

2001年
在找到避免混獲的方法之前,禁止在夏威夷用延繩釣捕劍魚

2009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減少捕撈作業中海龜死亡的準則》

2015年
一段欖蠵龜鼻孔插著一根吸管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

2016年
開始籌備日本-美國-墨西哥三國赤蠵龜北太平洋族群復育計畫